寻根问祖七家湾·民国回民经营的商号(非饮食类)
南京七家湾,解放前常听到这样一句顺口溜:“卖鸡鸭,宰牛羊,跑经纪,窜五洋”,就是泛指七家湾回民生活原生态写照。昨天推送的“回民教育”篇发出后,好多读者给小编后台发来留言,这将为进一步彰显七家湾特色增添不少素材。也有读者为此专门来电,提供不少线索,这里一并表示感谢。也希望有更多友人给我们提供泛七家湾回族史料,以便共享。
昨后台留言摘录:
一、中西医药业
1、生生堂:位于城南评事街的生生堂中药铺创办于咸丰元年(1851),是南京杨笠庵祖传中医世家经营的百年老铺。占地300平方米,前后四进,店内丸、散、膏、丹一应俱全。太平天国建都南京时,“生生堂”被批准营业。同治三年(1864)曾一度关闭。所制“金鹿丸”畅销全国。杨笠庵系一代名医,一生淡泊名利,乐善好施,遇贫困病人求医,一概不收诊金,并免费送药。民国南京回族慈善家马培基,将“五虎神效膏”秘方交生生堂药铺大量配制。民国十六年(1927)培基老人病逝,其后人将药方转赠给生生堂,双方同意由生生堂药号配制应市,薄利销售。新中国建立后,生生堂中药号并转同业。曾看到一副楹联“生者大乾坤并寿,生也明日月常昭”,似乎描绘的就是如引。
2、白敬宇药厂:源于明朝永乐年间,白敬宇的祖先是西域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,利用从那里学来的以行医卖药为生。家族的后代十于民国二十年(1931)年来南京发展,在仓巷升州路口创立“白敬宇药庄”,后迁到水西门外二道埂子。白敬宇眼药在抗战中曾经起过重要作用,台儿庄战役时还曾捐献30万支眼药支援前线。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称南京第二制药厂。
二、绸布棉纱业
1、马茂林荐工行:嘉庆年间(1796-1820),回商马茂林在评事街开设“马茂林荐工行”,类似现在的职业介绍所,不为这个介绍所只是替丝织业机户主挑选“织手”、“交手”、“掖花手”、“漂染做手”等雇工,收取佣金。
2、马源丰号缎店:同治、光绪年间回族马源丰在仓巷创办的丝织手工业行,有织机20余张,为中型织机户。
3、慎余绸布店:回族金仲云于民国二十四年(1935)在升州路创办。此布店12年间向贫苦回民丧户施舍穿布约800身。
4、仁和祥布店:回族杨子渊于民国二十四年(1935)在升州路创办。
5、沙世昌纱号:有可能是民国三十一年(1920)4月创办。一说地址在升州路,一说在建康路。
三、香料香粉业:
1、古子敬香皂、古子敬香粉店:明万历二十六年(1598)古风盛创办。创办时店铺在牛市,不久迁入评事街。
2、金绣川香粉店:清道光三十年(1850)金绣川创办于评事街153号。1956年并入公私合营“新民化工厂”,时间跨度长达百年。金绣川的鸭蛋粉和粗肥皂,闻名遐迩。该店中堂挂“宫中艳说芙蓉粉,嫔妃薄敷映春晖”一副对联,是提示原扬州的“谢馥春”与南京的“金绣川”香粉曾在历史上被指定为贡粉。
3、郑天一、郑天兴香粉店:清咸丰元年(1851)郑天一创办,店址驴子市(今三山街口)。
有意思的是小说《金粉世家》的作者张恨水,在这条街上创办了《南京人报》并自任社长。有趣的是,当年有着“副刊圣手”之称的报人张慧剑,在此创办了《新民报》;抗战胜利后,国民政府还都,报纸复刊,张慧剑突发奇想,将报纸改名为《评事街》,既有本地风情,又切合办报内容,大家拍案叫绝。
四、五金店
1、谈恒昌铜锡器行:回族谈茂涌于民国二十四年(1935)在升州路创办。旧时的铜锡器铺,为家庭日用品供应店,以铜器为多。如盆、炉、炊罐等,另有乐器如锣、钹、钟、磬等,锡器有茶壶、酒盅、烛台等。一般铺内制作成胚,抛光、锤击,现产现销。铜器的材质以滇湘红白黄紫铜为主,锡铅来自滇、蜀产地。
五、南京回族1940-1942年皮革商号
1、牛首巷24号滋丰顺,店主沈益之;
2、牛首巷15号金春源,店主金少卿;
3、评事街20号美新,店主金德义;
4、草桥26号李顺记皮坊,店主李定发;
5、光华路(甘雨巷)26号李顺记,店主李耀珊。
六、金融保险业
1、回族马梓庆于民国二十四年(1935),在登隆巷创办华安保险公司。这与当今的华安财产保险股分有限公司一点关联都没有。
2、评事街长和钱庄
七、运输业
1、大丰富巷18号忠和汽车行,回族陈忠喜创办于民国二十四年(1935)。
2、光华路36号的振兴马车行(民国二十九年十一月在册)
3、千章巷39号的鸿记马车行(民国二十九年十一月在册)
4、七家湾69号的云龙马车行(民国二十九年十一月在册)
八、古玩商号
1、民国二十九年(1940)9月5日记载有莫愁路15号马备之开办的古玩阁
2、评事街金保唐开办的金绣川
九、裱画业
行口大街金万源裱画店。行口大街,即升州路评事街口至大板巷口,为古三山街一部分。
十、百货业
评事街协和五洋商号。五洋,指百货。